溫州民辦教育勇當改革探路者 | ||||
|
||||
從1978年,永嘉縣橋下鎮橋下村村民朱』月娥創辦的家庭幼兒班起,溫州的▽民辦教育已經走過了整整40年。 今天的溫州民辦教育,百花齊放,創新突破,無論是辦學模⌒ 式還是管理政策,都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示範作用。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王佐書在12月2日召開的全國民辦教育發展大會上評價說:“溫州民辦教育改革依然走在全國前列”“溫州的民辦教育3.0版有理論、有實踐,他們用責任心滋潤著改革路程,把新法新政落在實處,落在學校,落在改革。系統分析,系統研究,全方位出政策,這是極為難得的實踐和探索。”從民辦教育的溫州模式創立,到“民辦教育看溫州”的樣本效應顯現,溫州在改革道路上一直勇當探路者。 創立全省第一個家庭幼兒班,發行溫州大學“三元券”,溫州中學出現自費生……這些原本只屬於溫州人自己的記憶,卻為溫州乃至中國的教育改革,帶來振聾發聵▂的聲音。 1978年5月,溫州市西城區廣化街道勤奮居委會勤奮業余夜校外語部,拉開了溫州民間辦學再度悄然興起的序幕。1978年至1980年,先後有永嘉縣橋下鎮橋下村村民朱月娥、瑞安縣退休教師∩林猛秋、樂清縣茗東鄉知青高淑霜等創辦家庭幼兒園,這是溫州民間最早創辦的三所幼兒園。1983年,樂清虹橋鎮退休教師金愛蓮和15名知◥青湊錢、借款辦起的春華幼兒園,是我省第一所群眾集資聯辦、自有園舍的民辦幼兒園。1984年,文成知青李道鑾,變賣家產、抵押房屋、砍樹造屋,靠自籌集資和政府補助創辦了求知中學,成為我省◣第一所私立初級中學。1985年,溫州大學開始籌建但缺少資金,籌委會創新向社會發行“三元券”,成功募集到資金249.68萬元 。1986年,甌海退休教師王璋等與鎮村集資︻舉辦甌海縣曙光職業技術學校,這是溫州第一所民辦職高。1987年,蒼南聾啞青年繆克強、王小桃夫妻籌集資金創辦龍港聾啞學校,這是我省第一所√聾啞學校。1987年平陽縣幼兒教師楊愛綠創辦蕭江鎮中心幼兒園,這是全市第一所民辦的鎮中心幼兒園。再後來,樂清七●裏港8名農業專業戶集資20萬元,創辦全省首家農民私立高中……缺校舍、缺經費、缺師資,溫州民辦教育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蹣跚起步,開啟╳破冰之旅。 民間資金之所以源源不斷流向教育事業,主要原ξ因在於改革開放初期,溫州公共財力薄弱,教育基礎落後。為此,1981年市委首次提出“堅持公民辦兩條腿走路的方針”,1988年首次提出,“對社會力量辦學,只要具備基本辦學▓條件,應予以支持。” 1985年9月,溫州大學完成計劃內任務,還招收了30名自費生。同年,溫州中學也為自費生開出一扇小門,11位自費插班生每人三年資助學校1000元,相當於一學期溫州中學全部的學雜費收入。自費生、擇校生的試驗一↘石激起千層浪。1988年,《浙江教育報》還為此展開一次全省性討論《有爭議的自費生現象--商品經濟浪潮㊣沖擊下的溫州教育之一》。這場帶著壓力的爭議沒有定論,但自費、擇校卻伴著爭議》從溫州走向全國。 從1981年以來,首次允許“投資辦學”,這是溫州市委市政府在推動民辦教育發展上的第一次政策性突卐破,從此←促進民間投資辦學的體系逐漸形成。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後,溫州經濟發展進入了新階段,溫州人不再受姓“資”姓“社”的困擾,市政府提出↑了“二次創業”口號,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為民辦教育事業創造了良好環境,社會辦學熱情持續高漲。 1993年,溫州在全省率先出臺《溫州市社會力量辦學暫行規定》,給予民辦教育♂六個“允許”:即允許按成本收費,允許學生家長捐資,允許投資者適時取回本金和利息,允許自☆主招聘教師,允許接收畢』業生,允許自定教師待遇。寬松的政策環境拓展民辦教育的發展空間,也開啟了民辦教育發展的黃金期。 在這黃金二十年裏,出現了蒼南縣獅山中學、樂清市育英寄宿學校、平陽縣浙鰲高級中學、平陽新紀元學校∑、溫州白鹿外國語學校、瑞安新紀元實驗學校、泰順育才學校等多所學校。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、溫州醫學院仁濟學院、溫州大學甌江學院、溫州大學城市學院等一批民辦普通高校先後開始出現。“育英系”用短短五年時間,完成小學到高職的全面覆蓋;溫州市新紀元教育集團將管理中心`移師上海,提高集團和學校品味;浙鰲、愛綠、心橋等諸多溫系民辦教育品牌逐漸成熟……在國家《民辦教育促進法》頒布前,溫州頂住壓力給民辦教育開出的一張張“通行證”,讓民辦教育改革的“溫州模式”由此應運而生,使溫州成為浙江乃至全國民辦教育標誌ξ 性地區。溫州經驗還被寫入了1997年國家《社會力卐量辦學條例》專門增補“政策與扶持”的內容。 從1993年,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的“要建立社會參與教育的機制,形成大※社會辦大教育的投資體系和辦學格局”,到允許根據“以支定收、略有結余”原則按辦學成本收費,再到試行“給出資人以合理回報”等政策,這是溫州推動民辦教育發展的第二次政策性突破,促進民間投資辦學的機制逐漸形成。 2011年,溫州民辦學校有1748所,僅基礎教育階段每年就為政府分擔近20億元經費,但溫州民辦教育資Ψ 源占全市教育資源的27.3%。公辦學校能獲得全額撥款,民辦僅5%。 2011 年,溫州率先試水民辦教育綜合改革,被時任教育部副部長魯昕譽為民辦教育改革的“小崗村”。 同年11月,被譽為“溫州民辦教育1.0版”的“1+9”政策文⊙件面世,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。魯昕副部長認為,溫州市的改革註重基礎設計和制度建設,突出重點,解決關鍵問題。這些經驗值得其他地方學習,也為制定全國性的政策提供了思路和借鑒。她ζ 還專門向全國各省(直轄市、自治區)分管領導寫信推介溫州經驗。在信中,她用“改革【的力度最大,推進的速度最快,試點的成效最顯著,改革試點的經驗值得借鑒”的話語,對溫州市民辦教育改革工作○給予了充分的肯定。 隨後,改革力度不斷加大,2013年形成了升級版的2.0版“1+14”,2015年出臺《溫州市民辦學校︽引進高層次人才實施辦法》,2017年修訂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管理辦法……通過清理各種歧視〖性政策,破除師資、產權、稅費等方面的障礙壁壘,溫州民辦教育進行了一系列的“制度重建”,同時在¤法人屬性、財政扶持、教師保障等十個方面的改革中直指體制硬核,為民辦教育引來了源頭活水。 不止於此。探索營利性民辦學校可通過上市等融▆資方式做大做強,符合條件的民辦學校專任教師可參加機關事業單☆位養老保險並同步建立職業年金……歷時兩年、字數近萬的《關於進一步深化綜合改革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①》於今年9月出臺,新政的38條從總體要求、加強黨對民辦學校的領導、建立健全辦學機制、提高教育教№學質量、加大財政支持和要素♂保障力度、加快現代學校制度建設、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等七大方面,推動溫州民辦教育實現三大轉變:從量的增長向質的※提升轉變,從全面補助向精準扶持轉變,從大力發展向規範提升轉變,從而推動溫州民辦教育向優質、品牌、特色↑的方向發展。 2011年,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要實行民辦學校分類管】理的系統政策,到2018年落實國家新法新政的七大方面創新,這是溫州民辦教育發展上的第三次政策性突破,溫州民間々投資辦學的機制逐漸成熟與完善。 今天的溫州民辦教育,正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。據近七年不完全統計,我市民辦學校引進高級職稱◤教師、特級教師、省名師名校長♀600多人,吸引社會資金投資辦學近70億元,民辦教育優質資源得到快速擴展,滿足了社會對優質特色教育的需求。截止2017年,全市有民□辦學校(包括幼兒園)1383所,民辦教育在校生規模45.8萬人,占全市在校生總數比例達32.7%,承擔了全市近三分①之一的教育任務。 記者 卓揚 |
||||